top of page

夢遇蘇軾:水調歌頭新解

  • 雲內客
  • Mar 28, 2016
  • 3 min read

昨夜,滿月當空,我與一眾星友在望遠鏡中端詳了月亮的英姿。

回到家中,蛇谷、哥白尼坑、第谷坑,還歷歷在目。我想着想着,便沉沉睡去…… 夜深,我做了一個詭異的夢。

只見四周初時漆黑一片,一輪明月正冉冉升起。在柔和的月色下,我看見自己似乎身處一個空地,身旁疏疏落落坐着幾個同學,穿着校服,正埋頭苦讀。我面前有一張桌子,上面放了兩本線裝書,一本是<<甘石星經>>,另一本是<<史記>>。

在我們的不遠處,坐着一個身穿長袍,鬚髯飄飄的人,似是老師模樣。我問了身邊的一個同學:「此人是誰?」「此乃我們師父蘇東坡啊﹗」

我吃了一驚,只見東坡大師喝了幾口酒,醉醺醺地吟道:

「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」

忽然,他指着我身邊那個同學問道:「刀兒,月球的起源為何年何月?月球是怎樣誕生的?」

那同學不慌不忙地答道:「老師,月球約在45億年前誕生。至於誕生的方法,則眾說紛紜,主要包括分裂說、同源說、俘獲說和大碰撞說。」

蘇東坡問:「願詳其聞。」

刀兒續說:「分裂說是認為月球由高速旋轉的地球分裂而成;同源說是月球和地球形成於同一個吸積盤;俘獲說則認為月球是在偶然情況下被地球俘獲。不過最為人接受的,是大碰撞說。那是說原始地球與一顆火星一般大小的星體碰撞,拋出了很多碎片,那些碎片環繞着地球運轉,日積月累之下,它們聚到一起,成了月球。大碰撞說受到廣泛認同,因為這解釋了月球上金屬(鐵和鎳)的缺乏,觀乎地球上的金屬大多在地核之中,碰撞星體的鐵核又大部分沉入地垓,拋出的月球自然只有少量金屬了。」

東坡道:「不錯,不錯。」又吟道:

「不知天上宫闕,今夕是何年?」又問道:「火星人,月球上有何宫闕?」

那個叫「火星人」的同學望了一望高懸天上的月亮,朗聲答道:「月球表面有無數坑洞。喔……主要的地形有月海和環形山。那些大片的較暗部分就是月球上的平原。話說伽俐略用望遠鏡看月面時,猜想那些較暗的區域是海,便稱作月海。但現在知道,那些月海並不是一大片水,但名字卻沿用至今。例子有危海、雨海、靜海等。」

蘇軾忽問:「誰是伽俐略?」但馬上陪笑道:「對不起,為師不應打斷你的話,請繼續。」

「火星人」續道:「月球上白色的部分就是隕石坑密集的高地。那些隕坑,又稱作環形山,它們像碗一樣,四周高起,中間是平地,或者中間還有小山丘。環形山多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,如第谷坑、哥白尼坑、柏拉圖坑等等。」

蘇東坡似乎一頭霧水:「這些名字我可真不知道。」又喝了一口酒,繼續搖頭晃腦地吟道:

「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」

「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。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 」

正當眾學子聽得如癡如醉之時,蘇東坡激動地指着我,問:「你告訴我,月為何有陰晴圓缺?」

我見他瘋瘋癲癲,便支吾地答:「月球本身不會發光,只有靠反射太陽光才會發光。月球繞着地球運轉,有時正對着地球,有時側對着,有時背對着,便出現月相的變化,也就是您說的陰晴圓缺了。一個盈虧周期由新月開始,經過娥眉月、上弦月、張弦月、滿月、張弦月、下弦月、殘月,最後回到新月。」

這時蘇東坡心情平伏了一點,回復了他那傳說中的積極樂觀的樣子,舉頭望月,繼續吟道: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﹗」。

Comments


焦點文章
Follow us on Facebook
標籤雲

© 2023 by The Artifact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 B&W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