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系的尾巴
- 雲內客
- Mar 28, 2016
- 2 min read
好,先想一想狐狸的尾巴、狗的尾巴、老虎的尾巴……你會問,筆者講甚麼尾巴呢?
不錯,天文學上的確有東西是有尾巴的。 哦,不是彗星的尾巴「彗尾」。這次介紹一個更大的、更匪夷所思的——太陽系的尾巴,Heliotail。
最近,來自NASA的IBEX衛星(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)的測量數據就顯示出太陽的尾巴存在的證據。 但怎麽會冒出一條尾巴?故事得從我們的太陽的結構講起。 太陽大氣的最外層——日冕——溫度高達一百萬度。這裡,高溫使原子分解為帶電粒子,如質子和電子;同時,帶電粒子獲得足夠動能而逃離太陽,時速達300-800公里。這是太陽風的形成。 太陽風源源不絕的往外吹,直到碰上星際物質(銀河系裏的氫和氦)而減速、至停頓,這樣就好像吹出一個星際中的氣泡,稱作太陽圈(Heliosphere)。不過,再考慮太陽正在銀河系中穿梭着,就像一艘船在海中航行着,你可以想象到太陽風的物質會順流而下,這就拖出了一條長長的尾巴(Heliotail)。 其實,類似的結構在其他星體也觀測得到,有的更在運動方向的前方觀測到一個弓形的震波。所謂的「尾巴」,也不是甚麼新鮮事。
問題是,我們怎知太陽系也有這樣的一條尾巴呢?所謂「不知盧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,這也是天文學家經常覺得頭痛的事——別的例子就見得多了,但正因我們身處太陽系,很多太陽系的現象反而無法證明。
這是因為太陽圏上的粒子並不發光,難以觀察。我們人類也嘗試過「探訪」過太陽系的尾巴了——「先鋒十號」探測器正是向那方向飛去的。然而,它在2003年失靈(很悲哀),未傳送任何有關資料回來便「殉職」了。
而IBEX 卻能巧妙地「觀察」到這太陽系的尾巴。它的觀測數據源自太陽圈「上游」的地方。原理是這樣的:太陽風裏帶電且較快的粒子與中性、較慢的星際物質作用,形成中性的高能粒子及較慢的帶電粒子。中性的高能粒子不受太陽磁場影響,所以沿原先的路徑直綫穿梭(基本上就是從上游流到下游),其中一些就被繞地運行的IBEX觀測到。IBEX測量源自不同地點的中性粒子,從而作出分析。
這個稱為「energetic neutral atom imaging」,讓科學家以逸待勞,得以間接地了解太陽系邊緣發生了甚麼事。佩服啊﹗我們不得不佩服科學家的智慧,也不得不佩服造化之奇﹗
延伸閱讀:http://www.nasa.gov/content/nasa-s-ibex-provides-first-view-of-the-solar-system-s-tail/#.Uee2ONIweSo

上圖:畫家筆下的太陽的尾巴 下圖:在紫外綫波段的蒭藁增二(鯨魚座ο,Mira) ,留意其氣體尾巴及頂部的弓形震波 (圖片來源:NASA)
IBEX: IBEX 的觀測數據源自太陽圈“上游”的地方。原理是這樣的:太陽風裏帶電且較快的粒子與中性、較慢的星際物質作用,形成中性的高能粒子及較慢的帶電粒子。中性的高能粒子不受太陽磁場影響,所以沿原先的路徑直綫穿梭(基本上就是從上游流到下游),其中一些就被繞地運行的IBEX觀測到。IBEX測量源自不同地點的中性粒子,從而作出分析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