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閒談天文與授時

  • 雲內客
  • Mar 28, 2016
  • 4 min read

在晴朗的一天,你舉起手一直指着太陽,一小時,兩小時,三小時…… 傻的嗎?你會發現自己活像時鐘的指針。

這看似無聊,卻是中國古天文的精髓之一。古代可沒有時鐘,不像現在,你可以看看腕錶、掛曆,易如反掌地得知這一刻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何分何秒。那麼,在蒼茫的大地上,古人憑藉甚麼來判斷時間呢?

答案正是天文,正是日月星辰的運轉。

我對天文的鍾愛,除了因為深邃宇宙中的那些瑰麗的星雲、星系,另一個令我讚歎不已的,就是天文在「授時」的妙用。授時就是分配時間的制度。古時,人們判斷晝夜、季節,基本上都是根據天文的觀察,其方法令人拍案叫絕。日月星辰的運轉,如何用來判斷時間和季節呢?在這裏我分別舉一些例子。

我們知道,地球沿着自轉軸自轉一周,就是一晝一夜。自轉軸的延伸是北天極 (粗略來說就是北極星吧),所以,在地球上看,日月星辰每一天在天上,大約就是以北天極作為圓心運轉一圈。 由於地球自轉不會像地鐵、巴士那樣時快時慢,所以天體在天上運行的速度也是平均的,一天是三百六十度,走了三十度就被定為一個時辰 (即現在的兩小時) 了。

利用這一點, 古人發明了日晷(音:鬼)、月晷、星晷等。日晷,大家都耳熟能詳了,可分作以下兩類。一種是赤道式日晷,那是一個傾斜的圓盤,上面立着一支晷針,正對着北天極,晷面沿圓周分成十二等分,人們只要看晷針在鐘面的影子便可讀取當時的時間。 另一種是地平式日晷,那是平放在地上的,原理相同,只是刻度後投影後有點「變形」而已。另外,元代的郭守敬用來紀錄日食的「仰儀」,像一個大灶頭,也是用太陽的方位來斷定時間的。演變至今,日晷的構造變化多樣,科大的正門的「巨型火炬」和小弟在美國夏博太空中心看到的那個(見下圖),也是日晷的一種。

月晷、星晷,大家聽過嗎?月晷,原理一樣,只用月亮(月亮也有影子的,不過在香港的夜光下失色不少)的運轉作根據。星晷(見下圖)

又喚作「勾陳晷」,因為北天極附近有「勾陳」這星官,故名。你猜到怎樣使用了嗎?不錯,利用北極星附近的恆星,繞北極星轉一小圈的規律,就可以判斷時間。

時間知道了,那麼季節又如何? 中國以農立國,準確地記錄季節的曆法當然十分重要。其實,斗轉星移,天上星宿與太陽除了因地球自轉所造成的東升西落外,在不同季節,他們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有微妙的差別。

眾所周知,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是因為地軸傾斜,太陽有直射和斜射之別。反過來說,不同季節中,太陽在天空中的軌跡也有差異。在北半球,太陽在正午時的仰角有高低之別,最高(最近天頂)的那天,便是夏至;最低的則是冬至 (見下圖)。

中間則劃分成二十四個節氣,分別反映不同的物侯、農時。古時候人們便會用簡單的「圭表」(見下圖)

正午時量度太陽影子的長度,用以計算當天的日期,便是這個原理。 現在,人們的玩意先進了──天文發燒友把相機固定在同一位置,每天日出或日落時對着太陽拍一幀照片,作重複曝光,就可以更清楚發現太陽的周年運動(一年裏運行軌跡的變化)──是「8」字形的! (見下圖)

此圖是2012年4月2日至9月16日在阿塞拜疆拍攝的,呈半個「8」字,在天文學上叫做半個 "Analemma", 拍攝者耐性真好。

(圖片來源:http://apod.nasa.gov/apod/ap120920.html ; Image credit: Apod)

除了太陽周年運動,恆星在一年的位置也有變化。你馬上聯想起四季的星座有別吧? 的確,古時候,人們晚上無聊,又沒有光污染,常常可以看見滿天星斗,持之以恆,自然能發現一些規律。舉個例,織女星是全天第五顆最亮的星,而且它的緯度較高,一年大部分日子都可以看見十分引人注目,我們的祖先很早便留意到它,並留意它在不同日子所位處的方位。《夏小正》中記載:「七月,……初昏,織女正東向。」原來,在七月的黃昏,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,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,並舉它東邊兩顆較暗的形成開口,而每年這時候,暑氣消退,天氣漸涼。於是,每年當人們看到織女星黃昏時在頭頂閃爍,便意味着「秋天的來臨」了。

日月星辰的運行其實大有講究。平日我們住在地面房子裏的動物,鮮有留意天上星辰的運轉。只知道,日落西山,眾星高懸,一天便已過去,正是「日月其除」﹗我也沒有試過整天指着太陽,但從天文學會平日使用的赤道儀,追蹤太陽時那齒輪悄悄的轉動中,時間流逝之快,也略知一二了。

Comments


焦點文章
Follow us on Facebook
標籤雲

© 2023 by The Artifact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 B&W
bottom of page